花蓮震出災情深感遺憾,因此地震對於建築也變成近日最火紅的話題,有些賣方因為本身設定就是在賣耐震相關議題(名人設計、制震系統、耐震建材等等),就趁勢大打地震主題廣告(因耐震話題在平時不具吸引力較不受消費者青睞),當天災發生時人們開始重視自己的房子或剛剛買不久的建案耐震力如何,都是想要專家來給他們一個安心的答案,但如果你了解台灣對於新式建築的要求與規定,你也會認為在這種時期大打此類型廣告是賺時機財,並不是那麼妥當的。
當然在此同時在這網路發達便利的時代,各種論點的專家,主觀意見分享,評述分析倒塌原因,各大媒體論壇,都在網路群組開始了各種刷存在感。其實真的太過放大討論言過其實了,我們真正該關心的是如何幫助罹難者,協助救災進度,檢討老房子該如何抵抗地震降低災難風險。任何一種行為雖然不是為了直接利益但想增加知名度等自私的行為動機,都是不妥當的,應該藉此讓教育並讓大眾更放心於官方所把關的新式各項建築,包含公共建設或自建與建商營造推的建案,不該放大民眾恐慌或對消費上或自宅上的不信任感與不安。
台灣自921之後對於全省性的耐震係數法規重新訂製了一套相當嚴謹的審核制度,當你必須要做任何建築物包含公共工程,都必須要有相關建照核發才能執行興建,在建照審核的內容中建築結構審查是一項非常大的重點,在此以前對於結構所定義的耐震基礎是根據歷史地震經驗來做設定,當發生前所未有的災難時當然老房子會撐不住(因為區域歷史中未發生過),那麼921時的巨大慘痛經驗也讓政府對於基礎設定值的不足加上了許多保守範圍,目的就在於為了防範未來也許發生更強的地震,甚至在許多配套規則與計算方式,工法與建築技術規則做了非常大的調整,不在讓建商營造有偷吃步的空間。
也只能說如果建設端沒有「刻意偷工減料」的話,自93年以後建照可說是相當安全,甚至到消防防火等原則,建材上的規範設定,都是與時漸進有相當大的進步,這些針對建築安全上的規定讓建商付出了不少的造價成本,現代建物的鋼筋與混凝土用量都是過去的數倍,模擬地震來臨時的建築耐震力也是過去所沒有的,因此人們應該對於新式建築放心安心,各個建商,營造至結構技師都秉持著不變的堅定原則「大震不倒,小震不壞」的方式在建築安全做上最大設計基礎的努力。在一個建物建案的設計邏輯順序,安全永遠都是在第一順位,永遠比華麗建材或者品牌外觀等來的更重要。而且現在都會強制必須申保火險與地震險的房子才能過戶,這也是政府對於當意外發生時讓罹難者或受災者的傷害降低,讓硬體與軟體兼具來保障大眾利益與安心,我們該相信這樣的進步,不該因噎廢食或者本末倒置。
天災是無可預期的意外,長久以來人們都在追求生活上面的進步,唯獨遇到類此災難會破壞掉長久建立的一切,我們必須要有健康的心態來面對,不該僥倖逃避也不該過度放大,當防範做足之時,假設現況新式建築還有倒塌疑慮,那可是末日級的災難,任何一處都躲避不了,如果這種事真的來臨,不是火山爆發就是海島沉沒了,這是只有在電影上才會看到的情節。末日預言的案例不少,難道人們因為這些沒有根據或者發生率極低的語言來放棄自己的人生嗎?這是極為愚蠢可笑的,當然在很多災難發生時媒體與網路的過度渲染有時候也僅是種流行,就像感冒一樣沒多久又不再是個被關注的議題,甚至時間過去了,也會對自己在當時間杞人憂天的想法一笑置之,其實我們該關注的始終不變應該是對建商興建營造上的監督與品牌上的信任,只要不偷工不減料,基本上是非常的安全無慮。(房市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