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築

評論:房價面面觀


    歷經了幾年房市不景氣,發現房價似乎沒有達到令人期待的跌幅?一般消費者很難理解真正原因,畢竟消費者總希望能便宜一點,但為何事實總是願違?房市呈現正反方的兩極市場,買房子的人,似乎已放棄那等不到的跌價,不買房子的人,總是對價格嗤之以鼻。

    其實說穿了是信心的問題!在經濟大好時,房價會下跌是個天大笑話,不趕快買房子是笨蛋,人人都是領頭羊,建商代銷與仲介因此大發利市繼續錢滾錢,投資客荷包滿滿,市場消費意願飆高。但面對市場低迷的不景氣中,民眾對於未來發展沒有信心,自然媒體也把風向建立在跌價,或某區域創低價的新聞。

    以客觀而論,不動產的建置需大量成本支撐,如果有跌價空間,勢必營建源頭要跟著降價才有辦法,但因近年原物料及工資不斷上漲,似乎也無法把單價控制在市場滿意的水平,但建商為了生存,因此只好降低售坪總價來搶攻首購族,但仔細精算,其實每坪單價並無有感下修。

    尤其在可開發素地稀少的區域,土地價格勢必愈開愈高,而土地成為了建商開銷最大的成本,若是看到許多空地未開發,基本上都是開天價不賣,但要購屋消費者認同這件事是極其困難,畢竟最終贏家還是地主方。

    更別說在其他實務上的成本提升,近年建商如名嘴媒體所論,蓋房獲取暴利是不可能的任務,時機好時、價格隨便喊,每個建案都想創區域高價,一旦景氣反轉後,營收能打平都算勉強低空飛過,許多建商關門倒閉也時有所聞。

    當民生消費、能源、汽機車愈貴時,房子真的會更便宜嗎?以客觀而論,房子是集合所有大宗原物料最高價的商品,與基本的民生物價指數環環相扣,也就是所謂的房屋造價,建商痛苦指數可說無限攀升,特別是品牌口碑建商,對品質特別要求,更無法用低成本、偷工減料來降低售價,因此房價始終降不下來,最終買方只能選擇「要」或「不要」。

    當然面對自由市場機制,行情不是誰說的算,近年來的房市景氣落底回升的數據中也看到了不少捷報佳績的建案,但比起過去幾年,建商似乎更有意願創高價收購土地,春燕真的不遠了嗎?(房市評論員)